顿慧动态

青年汇智中,卓越凌云山 | 第一期中汇医创孵化器创新转化沙龙精彩直击

2024年08月10日

kv.jpg

2024年8月8日,第一期 “青年汇智中,卓越凌云山”中汇医创孵化器创新转化沙龙在中汇医创孵化器2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汇医创孵化器联合顿慧医疗共同主办,旨在及时分享最新全球医学科研成果,交流创新转化经验,通过沙龙形式,邀请青年临床研究者及企业研发人员,探讨全球热点、分享临床科研中的经验和困境,共同营造真正自由、开放、进取的科研转化合作交流平台。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山医院肝外科、心内科、胃肠外科、胰腺外科、胸外科、检验科、病理科等14个科室的青年临床专家出席。

1.jpg


活动伊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宋振举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他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殷切期许、以及对青年科创领域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希望通过此次系列沙龙活动的组织开展,能汇聚各方智慧,让广大青年学者充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为中国科创事业注入新的动能,并诚挚预祝本次活动圆满举行。


宋.jpg


在随后的报告环节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孙云帆教授分享了题为《肝癌转移复发的时空演进图谱及其临床意义》的主题报告,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肝癌转移复发是多步骤的复杂时空过程,播散的肝癌细胞如何在循环、肝脏以及远端器官演进并重塑微生态系统以促进其转移复发,是仍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孙云帆教授团队针对肝癌循环肿瘤细胞(CTC)、肝内复发灶和远端转移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于CTC的研究发现,它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epatology 2013),其转录组在静脉播散过程中发生动态演进,且可以招募Treg实现免疫逃逸(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CTC通过表面黏附血小板逃逸NK细胞的攻击(Hepatology 2024),证明了转移复发是肿瘤细胞自身因素与环境因素博弈的结果。对于原发和复发肝癌,单细胞水平揭示了二者的免疫生态系统截然不同,复发肝癌细胞通过新抗原丢失和PD-L1塑造了复发肝癌的免疫抑制性生态系统(Cell 2021)。另外团队建立了包含182例肝癌患者的原发/转移/复发肿瘤生物样本库,孙云帆教授联手顿慧医疗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使用了WES、RNA-seq、免疫组库、空间转录组、数组病理分析和PDO模型等多组学方法进行了肝癌转移的遗传溯源,发现Wnt野生型和Wnt突变型的亚克隆的肿瘤微环境不同并对转移克隆的选择产生影响(Cancer Cell 2024)。


此外,孙云帆教授团队携手顿慧医疗、华大研究院构建肝癌患者和小动物模型原发-转移配对的时空多组学教据, 建立了单细胞尺度下的时空多组学数据集和数字病理数据集。他指出,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需要时空观。此项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诠释中国人群原发性肝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中国人群创新性靶标治疗的生物标志物,也将进一步推动肝癌治疗格局的演变,并有可能进一步改善未来肝癌的治疗效果。


孙.jpg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来自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国际癌症研究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的薛瑞栋教授,他分享了题为《时空精度解析肿瘤克隆演化与微环境》的精彩报告。


肿瘤异质性是目前肿瘤精准医疗的主要障碍,肿瘤异质性为探究克隆演化提供了分子模型,而肿瘤克隆进化树是由其微环境塑造的,薛教授深度结合单细胞/空间/多组学等新技术、生物信息新方法和功能实验,对肿瘤克隆演化和微环境相互调控的新机制,癌症精准诊疗的新靶点进行了深入探索。2022年,他首次从单细胞维度将肝癌患者分为5种免疫微环境亚型,并命名为TIMELASER分型系统,同时首次阐明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的异质性及其抑制肿瘤免疫的分子机制,从而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方向(Nature 2022)。同年,他也在单细胞DNA层面系统探究了肝癌的异质性,首次提出了肝癌的间断和渐进的双相演化模式(DPCNE),发现渐进期较长的肝癌更严重,同时将CAD确定为有前景的预测肝癌早期复发的生物标志物,并支持多倍体肝癌的二倍体起源。该研究为肝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关键信息,Gastroenterology也发表了同期评述,高度评价了该研究(Gastroenterology 2022)。


另外,薛教授也关注了一种中国高发的早期肿瘤——肢端型黑色素瘤(AM),基于287例患者队列,采用多组学方法分析了从原位(AMis)到侵袭性AM(iAM)的克隆演化过程,发现了iAM区域扩张过程中的两种不同进化模式,同时建立了AM的分子分型。最终发现驱动突变和附属器受累可预测AMis侵袭,而APOE和CD163则可用于预测AM的预后,该研究为肢端型黑色素瘤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Cancer Cell 2024),此项研究也当选了Cancer Cell(June Issue, 2024)的封面论文。


薛.jpg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的青年临床研究者就两位专家分享的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大家纷纷表示,两位专家的报告极具前瞻性、内容详实、深入浅出,从中受益良多。同时大家也积极交流了有关科研成果转化的经验与畅想,一同探讨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并为孵化平台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合.jpg


本次沙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以其轻松活跃的氛围,吸引着来自各个学科背景的杰出人士齐聚一堂,为交流与沟通搭建了宝贵的桥梁。借助这个平台,各方不仅可以汲取宝贵的学术收获,还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创出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之路。


我们相信,每一期沙龙都将像催化剂一般,推动创新项目孵化、萌芽。这些项目不仅蕴含着突破性的科学内涵,更富有实际应用的巨大潜力,并将最终为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全民健康的福祉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