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转化与精准医学专场 | 首届复旦中山胃癌外科与转化医学大会成功举办
近日,由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协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以“From BasicScience to ClinicPractice”为主题的“2024复旦中山胃癌外科与转化医学大会”在上海中港汇铂尔曼大酒店成功举办。
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就胃癌外科规范诊疗、全病程管理、细胞治疗、液体活检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入探讨。大会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吸引了超50万人次的专业观众关注,打造了一个跨区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大会“转化与精准医学专场”的第一篇章“细胞治疗”报告环节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孙云帆教授分享了题为“肿瘤生态系统与细胞治疗”的主题演讲,他结合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在肿瘤生态系统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对细胞治疗进行了探讨,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孙教授指出,癌症转移复发是多步骤的复杂时空过程,目前肿瘤细胞殖民机制尚不明确,肝癌细胞离开原发瘤后如何克服免疫压力建立适宜转移复发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的重点。
首先,孙教授团队通过比较早期复发灶和原发灶的单细胞全长转录组,揭示了二者的免疫生态系统截然不同,复发肝癌细胞通过新抗原丢失和PD-L1塑造了复发肝癌的免疫抑制性生态系统(Cell 2021)。此外,孙教授团队联合顿慧医疗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使用WES、RNA-seq、免疫组库、空间转录组、数字病理分析和PDO模型,建立了包含182例肝癌患者的461个样本的原发/转移/复发肿瘤的多组学数据集,发现肝癌转移灶具有高异质性;新抗原异质性高的转移瘤,抗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更少、T细胞克隆增殖更少,患者的预后更差(Cancer Cell 2024)。
最近,孙教授团队携手顿慧医疗多组学平台、华大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了单细胞尺度下的时空多组学数据集,最新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转录组拟时序状态与物理时间点完全对应,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发生共演进,T细胞免疫失效可能是转移复发的关键机制。
孙教授指出,如何提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效果任重道远,但机遇大于挑战。转移复发灶与原发灶、不同器官转移灶之间生态系统截然不同,有必要针对转移复发灶生态系统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细胞治疗策略,筛选并扩增tumor-reactive TIL有望提高细胞治疗效果,清除微环境内的各种抑制性因素显著改善TIL功能。克服转移复发的T细胞缺陷,将为实体瘤的细胞治疗带来曙光。
在“转化与精准医学专场”的第二篇章“液体活检”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的唐兆庆教授分享了题为“胃癌液体活检临床应用探索-中山经验”的精彩主题报告。唐教授介绍了中山医院在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以及血清蛋白组三个层面上的胃癌液体活检探索。
首先,他介绍了基于顿慧医疗的NGS平台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术后1个月的ctDNA水平可以反映不良的预后,ctDNA水平升高的患者预示着更高的复发风险和更短的生存。随后,他介绍了基于顿慧医疗的CTC阴性富集免疫荧光特异识别技术的一项纳入619例患者和729个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初步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可切除胃癌患者中不管术前还是术后都有较高的CTC检出率,术后复发的患者CTC阳性率更高;在转移患者中骨转移CTC阳性率最高。基于胃癌CTC细胞的形态学分型与远处转移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CTC形态学可能比CTC数量的预后价值更高。
最后,他介绍了基于顿慧医疗质谱技术平台的血清蛋白组学胃癌早诊研究项目,该项目第一阶段已收集533例胃癌患者和356例非胃癌患者的血清样本,通过逐级筛选确定并建立了一个由20个蛋白质组成的胃癌早诊模型,其无论在训练集还是测试集上都展现出极高的效能(AUC>0.9)。
唐教授指出,胃癌液体活检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ctDNA检测方法的选取、ctDNA阴阳性的cutoff值判断、术后CTC阳性值的含义、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关键CTC的识别、血清蛋白标志物的层层筛选、血清蛋白质MRD、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等,虽然不易攻克,但一旦突破,将会是真正突破性的成果。
本次大会旨在把握当前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在基础与临床的碰撞交流中,汇聚各方专家力量,形成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实践的新规范、新标准,不断提升胃癌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存质量。
相信此次交流能为医疗同道的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学术见解和经验指导,助力胃癌外科及转化医学的发展,携手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