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共谋健康管理发展新格局 | 第十七届健康服务业大会精彩收官
京彩之城,活力璀璨。2024年11月22日-11月24日,第十七届健康服务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来自我国健康管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展示健康管理最新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共话健康管理研究最新进展,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年度盛会。
在11月23日下午举行的5G+三早健康管理论坛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忠教授带来了《从基层到顶层——赋能全方位肝癌早筛早诊与健康管理体系》的主题报告。刘主任围绕肝癌早筛早诊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miRNA7作为创新技术赋能肝癌早诊早治等内容进行了详实和精彩的分享,获得与会专家的广泛好评。
刘主任首先介绍到,近年来我国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肝癌防治亟需引起重视。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纲要精神,需进一步深入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构建分层肝癌筛查体系、加强癌症防治科研成果的推广,从而实现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探索新技术和指标,如miRNA等新的肝癌标志物或标志物组合,以及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风险预测模式是实现癌症防治目标、筑基健康中国的有效举措。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浓缩的一体化“金字塔”肝癌筛查管理模式,探索慢性肝病人群的初筛-精筛-早诊路线,有助于实现肝癌高危人群的早筛、早诊、早治,最终提高肝癌人群5年生存率。
她指出,《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版)》明确将miRNA7作为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并且全文12处提到基于7个miRNA组合对原发性肝癌早期检测、诊断、监测的意义。基于血浆7种miRNA的肝癌诊断模型对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高达86.1%,比传统标志物AFP高出30%;对AFP阴性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7%和84.5%,明显优于传统标志物的检测(证据等级 1,推荐 A)。根据肝癌诊断路线图,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发现肝内直径≤1cm结节,若不能明确诊断的,可以进行每2~3 个月的影像学检查随访并结合血清AFP、7 个microRNA组合等以明确诊断。总结而言,miRNA7能够显著提高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在复发监测方面也明显优于其他传统肝癌标志物,特别是对于AFP阴性人群。
她进一步介绍到,miRNA7可用于肝癌全流程管理:就体检科而言,miRNA7 可用于早筛早检,提前提示肝癌发生的可能风险;对于肝内相关的科室,可以对高危人群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显著降低传统标志物检测带来的漏/错诊比例;在肝外科相关科室,除了辅助诊断,miRNA7还可以起到动态监测的作用,辅助提示肝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为患者再次治疗争取更多宝贵时间。因此,miRNA7 在临床应用广泛,涉及肝癌高危人群和已确诊肝癌人群,市场潜力巨大。
本届论坛团结和凝聚健康管理学术界同仁,全方位地交流探讨了健康服务业和健康管理学科的最新实践和发展成果,探索了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科技赋能。
希望未来通过miRNA7在临床更广泛的开展与使用,能够改善更多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积极推进肿瘤全周期管理体系的落地实施、助力我国肝癌诊疗水平迈向全新高度。